第六屆畢業季設計創意大PK——?文化首飾設計組別全國PK賽
■學校:上海建橋學院
■作者:胡敏怡
■指導老師:顏如玉
■作品名稱:《橋與梅》
■作品材質:925銀、冷琺瑯、合成立方氧化鋯
■設計說明:本人將橋與梅花進行巧妙的結合,用橋的外形做“骨”搭建作品的框架,用梅花的枝干做“衣”,看似不經意地倚在橋梁上,利用冷琺瑯的柔韌性將枝干的質感體現得淋漓盡致,最后搭配玫紅色立方氧化鋯,給冰冷的金屬制品注入一絲溫暖,給古老而又神秘的古橋建筑增添幾分色彩。
■學校:中央美術學院
■作者:孫樂濤
■作品名稱:《“20SS+”》
■指導老師:劉驍、劉治治、封帥
■作品說明:“20SS+”是一場關于奢侈品的虛擬幻想。
作者將游戲語言作為形式變化準則去進行奢侈物品的虛擬化處理。虛擬游戲是最貼近日常生活也是人們普遍熟悉的一種虛擬介質。許多國際奢侈品牌與大型網絡游戲進行聯名活動的現象近幾年也是屢見不鮮,從種種現象中并不難看出二者所具有的同性相吸,相得益彰的潛在聯系。同時也預示著虛擬物品的狂潮已然來到。
整體作品分為七種大的物品類別,首飾,衣物,包袋,鞋履,藝術品,汽車和特殊餐食,同時作者從其中每一個類別下分別選取了一個極具有代表性與話題性的現存物進行虛擬化的再創作。
再創作過程中作者先是整理了虛擬游戲世界中高階裝備所具有以及呈現出的特殊視覺形態,比如文字排版密集的裝備屬性欄、防具與武器的特殊發光材質,飽和度高且多變的強烈色彩搭配,裝備等級與品階的劃分,游戲道具存世的稀有度等,接下來將選取的七件物品一一按照在游戲世界中設定一件稀有裝備一樣去進行該物品信息符號的歸納和形態結構的輸出,并將這些一直潛藏在物品內部的信息用游戲的視覺形態展現出來,形成一些由文字構成的符號元素,穿插、縈繞、共組在本體的周圍,以此與本體進行形態上的融合,形成一種新的虛擬物品的景致。
掃一掃查看更多作品視頻展示
“20SS+”是一場關于奢侈品的虛擬幻想。
■萊索托的諾言
首飾/虛擬佩戴物/尺寸可變
■愛馬仕喜馬拉雅尼羅鱷Birkin包
包袋/虛擬佩戴物/尺寸可變
■桃樂絲寶石紅鞋
鞋履/虛擬佩戴物/尺寸可變
■紀梵希小黑禮裙
衣帽/虛擬佩戴物/尺寸可變
■法拉利250GTO
汽車/虛擬佩戴物/尺寸可變
■巴菲特的午餐
特殊餐食/虛擬佩戴物/尺寸可變
■喜劇人
藝術品/虛擬佩戴物/尺寸可變
在物品與虛擬游戲信息所筑成的結構交融的過程中,一個被大眾所熟知的奢侈品原有的形態樣貌發生了變異,本體的形態被削弱,與信息符號融合產生化學效應,而這種效應并不能使二者完美的恰合,從而會自然地呈現出了一種略帶趣味與沖突的廉價感,而這種廉價感卻是來自奢侈物本身,如此便構成了一種奢侈物從自身出發卻進而走向排斥自己的一個自駁路徑。
虛擬奢侈物官網
最后作者設定虛擬奢侈品會在品牌官網的上進行網絡售賣,所有的用戶只需極低的價格即可購買自己所喜歡的虛擬物品,購買后的商品會在線上終端自動發貨到用戶的個人全息終端。收到物品的使用者便可通過全息設備進行虛擬佩戴,并且可以隨時根據喜好更換不同的已購買解鎖的物品款式,從而真正使佩戴物領域踏入一個理想化的虛擬佩戴新紀元。
■學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作者:周艷霜
■指導老師:王鼐
■作品名稱:《馀響》
■設計說明:
《馀響》一:一千多年前,唐朝詩人李賀用奇特想象、美妙音韻去贊美箜篌,寫下了《李憑箜篌引》,字句間的每一個意向,每一個韻腳,都將人引入箜篌的絕妙音色之中。
《馀響》二:敦煌眾多石窟中有一新奇罕見的箜篌形制,其修長纖細的琴頸宛如一把彎曲待發的弓箭,帶有流動感的線條使之整體洋溢著不可言說的柔美之感。
《馀響》三:敦煌經變題材繪畫中,常于飛天與閣樓之間繪有各種樂器,器身系有迎風飄逸的彩帶,以表現樂器飛翔天際,不鼓自鳴的動態。
《馀響》四:“反彈琵琶”這一大唐典型的文化符號將人體的柔性之美與琵琶的器物之美及樂音之美三者集為一體,帶給人們絕妙的藝術感受與視覺震撼。
■學校:西安美術學院
■作者:張玉潔
■指導老師:段丙文
■作品名稱:《昂岳》《言岳》系列
■作品簡介:《昂岳》系列即山水畫中的山水造型調整,通過運用一些肌理來表現畫面遠近層次,多層的曲線代表山脈的趨勢走向,使其更好地體現出來。山水及重點由山和水組成,我將青山綠水作為主要色調,更顯我國大好山河的偉宏壯麗藍圖。在整體偏冷色調的基礎上,在山腰上加了一個暖色,使其畫面冷暖結合不突兀,在整體的造形設計上運用古風為主,加如現代首飾處理小細節的用法,使其完美結合。
《言岳》系列中通過運用一些肌理來表現畫面遠近層次,多層的曲線代表山脈的趨勢走向,使其更好地體現出來。山水畫中一般會有多種元素來襯托山水相互呼應,例如落日等,我將其配色選為明黃色打底,加上朱紅的太陽,在曲線部分大量留白加以襯托山水風韻。
■學校:南京藝術學院
■作者:黃思棋
■指導老師:李安琪
■作品名稱:《修》
■材質:銅鍍金,亞克力透鏡,銀,紙
■設計說明:整個系列的主題是修圖。該系列主要提取了人臉的五官,針對人們修圖時常用的手法和部位,以及修圖之后的形態,結合利用了不同透鏡的特征使作品達到夸張化修圖的效果。且結合了當下流行的自拍桿,將作品以一種支桿的形式呈現,這種佩戴方式不同于以往,而是需要首飾與人互動起來才能達到佩戴效果。將其匹配在特定部位,便會展現出比較極端的縮放效果。反映出當今人們沉迷于網絡圖片中虛擬的自己,且隨著審美病態化,過度的依賴修圖軟件并過分的修飾自己使之失真。
■作品名稱:《放》
■主要材質:凸透鏡,銅鍍金,紙,銀
■設計說明:“放”這個眼睛的部分,眼鏡主要用的是圓形,其次附帶了一些內眼角的形狀,并將眼鏡幾何橢圓化分為兩種元素放在手柄的末端,最后把手處也是圓形并符合手指的位置方便握住。針對鼻子這一塊簡化的為直角三角形這件作品佩戴于人臉的側部,能夠充分體現過高鼻梁的形態。大小不同的凸透鏡能夠很好表現修圖下過下的眼睛的變化,透鏡的使用是整個系列的特色之處。
■作品名稱:《收》
■主要材質:凹透鏡,銅鍍金
■設計說明:下巴部分起名叫“收”,下巴部分簡化成外形為三角形并中間除去一個較小的三角形的形狀。在手柄這一塊的設計主要將尖下巴與剪刀的形態結合在一起,他們的共通點在于他們都很尖,提取了剪刀的這個特質,我將這種形態運用在了這一件作品的手柄處,在手柄張開的時候便會出現一個尖尖的V字形能夠體現出對下巴的詮釋,并且這個關節的設計是能夠合上成為一個支桿的。在“收”凸鏡的選擇上,使用了一種“V”字的造型,這種造型能有效的縮小提收下巴從而能有效的達到效果。
■作品名稱:《縮》
■主要材質:凹透鏡,銅鍍金,紙
■設計說明:對于嘴巴“縮”的定義在于人們普遍認為小嘴更為誘人,也是將嘴部外框形態夸張化,并且簡化為兩種簡單明了的嘴巴形態最為手柄末端,把手則是將一個偏小的菱形元素作為代替,在上下端流出兩只手指的位置,凹透鏡不僅將菱形體現的更像嘴唇且在兩只手指捏住的同時能夠體現那 種“小”的感覺。
■作品名稱:《提》
■主要材質:凹透鏡,銅鍍金
■設計說明:鼻子部分起名叫“提”,“提”的含義在于現代人對于自身鼻子的看法,很多人是想要一個高鼻梁的,“提”的形態就完美詮釋現在人對于鼻子的病態渴望,整個作品對于透鏡的把握是完善的,整個“提”的透鏡是三角的,厚的一側朝向靠近臉的一側,薄的一側朝向鼻梁處,能夠將鼻子向外有一定的拉升作用從而達到高鼻梁的效果。整個首飾的形態也是能非常容易看出鼻子的形態,在首飾把手的位置用金屬做出了鼻子的形態,更加完善了首飾的美感。
■學校:北京城市學院
■作者:曹丹雨
■指導老師:魏子欣
■作品名稱:《I STILL MISS YOU》系列
■作品名稱:《I STILL MISS YOU——封存(首飾盒)》
■設計說明:我的首飾盒的設計是根據爺爺家的大院子,是個平房,我把我們經常在一起活動的房間標記出來,按房間比例壓縮為一個首飾盒,首飾盒上的紋路、鎖扣都是關于我們的回憶。這個首飾盒在制作過程中是經過,畫圖,建模,修正,鑄蠟的過程,最后我決定在表面使用復古的做舊手法,上邊紋路的肌理非常貼合墻壁經過風吹日曬后留下的痕跡。在這個首飾盒開合的位置,我用的是冰棒的造型,小時候有一種冰棒是兩個人可以拆開一起吃的,回憶起小時候也爺爺經常一起分冰棍時的場景,這個冰棒是可以拿下來待在耳朵上的,后邊采用的是吸鐵石。
■作品名稱:《I STILL MISS YOU——悼念(擺件)》
■設計說明:這個金屬擺件的最初想法是來自紀念品,我認為這個靜止不動的靜物可以用一種沉浸式的方式來表達它蘊含的我們之間的聯系。我用石膏和包裝袋做出了最初的模型,然后研究印章的紋路如何于模型相結合,然后掃面、建模、修改等等,最終制作出成品。
■作品名稱:《I STILL MISS YOU——紀念(發梳)》
■設計說明:這三件首飾的基本造型的靈感來源是糖果,我經過多次材料試驗后將這個造型提取出來,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去結合一些綜合材料,可以表達我的想法。佩戴位置在頭上,想法來源是,在中國古時的一些文化中,家中親人過世要佩戴白色的花在頭上,被我借用過來發展到我的作品中。
■作品名稱:《I STILL MISS YOU——紀念(袖章)》
■設計說明:這三件首飾的基本造型的靈感來源是糖果,我經過多次材料試驗后將這個造型提取出來,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去結合一些綜合材料,可以表達我的想法。佩戴位置在頭上,想法來源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中親人過世要佩戴黑色的袖章在大臂外側,根據個人與過世親人的關系,還要佩戴上不同顏色的一塊布,這個傳統習俗也被我借用過來發展到我的作品中。
■作品名稱:《I STILL MISS YOU——紀念(腰扣)》
■設計說明:這三件首飾的基本造型的靈感來源是糖果,我經過多次材料試驗后將這個造型提取出來,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去結合一些綜合材料,可以表達我的想法。佩戴位置在頭上,想法來源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中親人過世要佩戴白色的腰帶。
■學校: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作者:葉婷
■指導老師:郭鴻旭
■作品名稱:《共生》
■作品材料:925銀,鋯石
■作品簡介:地球上絕對不會有單獨存在的生物。這種特別的共生關系引發了我的思考,我想將共生關系這一抽象化的概念用一種具體的首飾形式將其表達出來。由此我找了許多資料,決定用珊瑚與其共生藻作為造型來源,我用褶皺的銀片來代表珊瑚,用鋯石來代表共生藻,用銀絲將其連接表示其共生的關系。鮮艷的顏色也表示了共生的重要性。
■作品名稱:《相生》
■作品材料:編織線,925銀
■作品簡介:地球上絕對不會有單獨存在的生物。這種特別的共生關系引發了我的思考,我想將共生關系這一抽象化的概念用一種具體的首飾形式將其表達出來。由此我找了許多資料,決定用珊瑚與其共生藻作為造型來源,我用褶皺的銀片來代表珊瑚,用鋯石來代表共生藻,用銀絲將其連接表示其共生的關系。鮮艷的顏色也表示了共生的重要性。
■學校: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
■作者:羅尹若
■指導老師:楊井蘭
■作品名稱:《典潤》
■設計說明:三款胸針設計靈感來源于各個樂器的旋律,其旋律發聲來自樂器的音箱。猶如音樂美得含蓄,美得凝重,美得經得起時間的洗禮,歲月的打磨。
■學校:齊魯工業大學
■作者:李敏
■指導老師:朱瑜燕、蔣天龍
■作品名稱:《山河》
■作品簡介:手鐲靈感來源屬于青綠山水畫—《千里江山圖》,借鑒了其配色和結構布局,并采用景泰藍對山水畫面進行描繪。鐲子側后面至端口裝飾有金屬祥云淺浮雕,表現了自由飄逸的感覺。手鐲整體表現了咫尺山河,壯闊恢弘的意境美,同時也融入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尺寸為直徑56mm,厚3mm,寬14mm。
■作品名稱:《蜘蛛》
■作品簡介:
蜘蛛系列首飾,采用了自然界中蜘蛛和網的形象,多運用金屬描繪蜘蛛的自然形態以及神秘感,表達了熱愛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
其中蜘蛛項飾通過構建抽象化的金屬線條來模仿蜘蛛網。金屬線條采用鉑金,質輕的同時,直徑也較小,以表現蛛網的輕盈質感以及光澤。項飾中間位置是蜘蛛,通過玫瑰金表現其腿部以及身體,比較可愛小巧,給首飾增添了生動活潑感。下方的水滴形鉆石代表了雨天從蛛網上低落的水珠,在結構方面蛛網從中間向下拉伸,表現水滴凝聚之后將蛛網拉伸的重感,給首飾增添了自然感以及動感美。表達了雨天蜘蛛在蛛網上靜臥的自然嫻靜。尺寸是13×6×3mm。
蜘蛛戒指生動描繪了蜘蛛在蛛網上爬行的狀態,用金屬表現了腿部以及身體的形態,使其更加生動形象,主要采用了玫瑰金和鉑金,與項飾相對應。尺寸:蜘蛛8×6×4mm。
■學校: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作者:夏凡婷
■指導老師:黃智俊
■作品名稱:《水母》
■設計說明:靈感來源于水母優雅的形態,他們晶瑩剔透,賞心悅目,在6.5億年前便已經出現了,他們賦予了生命力一種頑強持久的特征。水母游動時的一張一弛更代表著游刃有余,進退自如的狀態,彰顯了經歷滄海桑田萬物變遷仍然處變不驚的態度。水母,美麗卻又致命,他們在無形中向我們傳遞生活中應有的精神與態度。
■學校:輔仁大學
微信 | 微博 | 抖音 | APP | ||||
|
|
|
|
|
珠寶國檢 中國珠寶行業網 珠寶國檢深圳實驗室 珠寶國檢北京實驗室 珠寶國檢集團培訓中心 NGTC國檢教育 國檢珠寶培訓中心上海分校 珠寶國檢集團培訓中心廣州 珠寶國檢NGTC研究所
版權所有?國家珠寶玉石首飾檢驗集團有限公司京ICP備2024047581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