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整版闡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實現民族復興,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必須把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實現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本期觀察版幾篇文章,圍繞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一主題進行闡釋。
——編 者
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人民觀察)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內容提要
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客觀上要求“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我們黨一直注重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是我們黨不懈奮斗的目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需要以更大決心、下更大力氣推動“兩個文明”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成功開辟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式現代化是獨具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全面增強、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步改善。
“兩個文明”相協調是中國式現代化題中應有之義
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現代化。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方向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我國要建設的現代化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目標與方向,是努力實現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現代化,既要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也要精神財富極大豐富,更要二者協調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強調“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克服了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先天性弊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增強文化自信、將精神文明建設推向更高水平,始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目標指向。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才會有正確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當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全方位、多層次的,不僅對物質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這決定了只有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才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還應看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人是最活躍、最具創造性的因素,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物質文明的發展與精神文明的發展應該是相互統一的,人的現代化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相互統一的,兩者相輔相成。這也是我們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道理所在。
回首過去,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找準中國式現代化前進方向,馳而不息走好自己的路;展望未來,我們要繼續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宏愿而不懈奮斗。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面對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面對國內外發展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必須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推動國家硬實力與軟實力建設齊頭并進。特別要看到,在國際,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世界經濟增長低迷態勢仍在延續,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機遇和挑戰之大都前所未有;在國內,社會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不同思想文化、不同道德觀念、不同價值取向的碰撞交鋒更加頻繁,西方敵對勢力一直在加緊對我實施西化分化。這些都要求我們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出發,繼續深化對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重要性的認識,不斷增強“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行動自覺。
“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不懈奮斗的目標
我們黨始終注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早在1940年,毛澤東同志就提出:“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人民業已有了自己的中央政府。……它將領導全國人民克服一切困難,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掃除舊中國所留下來的貧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指出:“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現代化建設中把科學文化和工業、農業并提,使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內涵愈加豐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中央高度重視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江澤民同志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括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方面,必須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全面進步。”胡錦濤同志指出:“必須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強調“以辯證的、全面的、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全體人民不僅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而且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這要求我們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的每個階段、每個環節,都要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以更大決心、下更大力氣推動“兩個文明”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到本世紀中葉,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將屹立在世界東方,這勢必深刻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其中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是重要內容,強調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這充分表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是我們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始終不變的追求,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支柱。
在新發展階段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要充分認識二者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準確把握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求真務實、真抓實干,貫徹落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方針原則,以更大的決心、下更大的力氣,推動二者相互促進、協調發展。要提高思想認識,既要看到物質文明高度發展是精神文明發展的基礎,能夠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物質條件和實踐經驗,也要看到更高水平精神文明建設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指引,還要看到二者互為因果、相得益彰的辯證關系。重在建設、以立為本,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針,也指明了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實踐要求。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這尤其需要切實抓好精神文明建設的各項任務,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堅定文化自信,將精神文明建設推向更高水平。
(執筆:歐陽雪梅)
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觀察者說)
沈壯海 劉 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充分表明: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要求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家家倉廩實衣食足,而且要求精神文化生活豐富、人人知禮節明榮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體現在物質文明的發展進步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總括和結晶。沒有堅實、先進的物質文明,一個國家和民族就會缺乏昂首于世的物質基礎。我們深刻汲取近代以來積貧積弱的歷史教訓、深刻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國防實力、文化影響力、國際影響力等顯著提升。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偉大實踐再次證明,新中國成立以來所積累的堅實國力,是從容應對驚濤駭浪的深厚底氣。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于關鍵時期,前進道路上遇到各種艱難險阻在所難免,夯實國家物質基礎的任務更為艱巨;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物質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對物質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目標。同時應看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就要求我們排除各種干擾、保持戰略定力,筑牢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物質基礎,厚植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的物力底氣。
中國式現代化也體現在精神文明的發展進步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精神力量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為深沉厚重的力量。在人類文明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不僅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而且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設放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位置,不斷將精神文明建設推向更高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領、文化的滋養、精神的支撐。我們必須高舉精神旗幟、傳承精神基因、強化精神紐帶,鍥而不舍抓實精神文明建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譜寫精神文明建設新的篇章。
中國式現代化更體現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辯證的、全面的、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回望走過的路,正確處理兩個文明之間的關系,始終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呈現出的鮮明特征。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創造性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戰略任務,確定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方針;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等,深刻闡明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內在關系,確立并重申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基本原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肩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全過程、滲透社會生活各方面,全面展開精神文明建設各項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實踐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
面向未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提供雄厚的物質支撐。與此同時,還要切實抓好精神文明建設各項任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繼續鑄就中華文化新的輝煌。要進一步深化對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極端重要性的認識,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不斷增強新形勢下“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滿懷信心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
協調發展 相互促進
走“兩個文明”都搞好的現代化之路(勢所必然)
韓翌旸
實現現代化,作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一個顯著標志,是近代以來世界各國不懈追求的奮斗目標。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現代化。這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兩個文明”都要搞好。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社會發展是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為前提和目標的。可見,社會主義現代化除了物質層面的進步,也包括精神領域的發展。這就要求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必須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把意識形態工作放到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的高度,一刻也不放松地緊緊抓在手中。1949年9月,在新中國即將誕生之際,毛澤東同志就充滿信心地預言:“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改革開放后,我們黨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確定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方針。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我們要繼續鍥而不舍、一以貫之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指明了前進方向。
中國式現代化堅持連續性發展,要求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任何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都有一個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問題。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在上下求索中華民族救亡圖存道路的過程中,無時無刻不在思索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問題。中國式現代化是在中國這塊古老大地上推進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要持續追求物質文明的發展,同時也要在精神文化上不斷書寫新的輝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沃土,中國式現代化的連續性發展必須建立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相互促進的基礎上,必須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全面推進,要求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一個包括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在內的各方面建設共同推進的奮斗目標。要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不僅要建設一個國力強盛的富強中國,也要建設一個文化繁榮的文明中國。我們黨在領導人民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在這一過程中社會主義文化不斷繁榮發展。但也要看到,我國的文化軟實力與我國文化資源大國和文明古國的地位還不相匹配,與我國的綜合國力還不相適應。古往今來,一個大國的發展進程,既是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過程,也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高的過程。讓中華民族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在不斷增強經濟實力的同時,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求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是注重物的不斷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相統一的現代化。在馬克思看來,美好生活不僅包括物質上的體驗,也包括精神上的豐盈。當今時代,隨著人類生產生活領域的不斷拓展,人們的美好生活追求不僅僅停留在衣食住行等物質層面,對精神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方面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扎實推動共同富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統籌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既要實現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家家倉廩實衣食足,又要實現精神文化生活豐富、人人知禮節明榮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我們必須更加堅定文化自信,把改善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結合起來,把滿足需求與提高素質統一起來,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人民日報 》( 2021年04月16日 09 版)
微信 | 微博 | 抖音 | APP | ||||
|
|
|
|
|
珠寶國檢 中國珠寶行業網 珠寶國檢深圳實驗室 珠寶國檢北京實驗室 珠寶國檢集團培訓中心 NGTC國檢教育 國檢珠寶培訓中心上海分校 珠寶國檢集團培訓中心廣州 珠寶國檢NGTC研究所
版權所有?國家珠寶玉石首飾檢驗集團有限公司京ICP備2024047581號-2